新闻资讯
关键字搜索
日期搜索
【财经专栏】众创空间在囧途的生存发展之道
2016/9/24 11:00:40 作者:陈琦(ID: chenqi-2016) 来源:行业研究报告(ID:Report58 )
根据权威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较有规模的众创空间不足70家,而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一系列政策扶持以及"双创"热潮席卷,2015年下半年增加至5000家,如今已有超过1.6万家众创空间遍布在全国各地,中国在联合办公领域一年间发展的数量已远远超出全球总数,但是近四分之一的众创空间面临困境。甚至一些地区70%以上初创项目3个月内即注销退出,转化为小微企业的不足10%,众创空间的窘境不言而喻。
众创空间当前的困局其实是创业项目、众创空间和政府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总结下来可分为如下两点:
第一,加入众创空间的项目很多都是初创型的早期项目,基本上是处于种子期,所以生存风险很大,很容易夭折,这样一来众创空间想要靠孵化能力和孵化成果盈利的可能性就严重减弱了。据统计,一些成长较好的项目找投资的时候不愿意进驻众创空间,因为这时候他们应该已经有了盈利来源并且能够维系项目正常运营,加入众创空间稀释的股权比较多,往往项目方做的越大,众创空间的作用就越小。
其实创业者入驻众创空间说白了只有三点,一是能融到资,二是能在市场推广上得到帮助,三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当所有众创空间都能满足这些条件后,谁能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也就能获得创业者的青睐。想想为什么一些大平台做孵化器很容易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利用他们已有的产业资源、商业模式去帮助和实现创业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第二,很多众创空间一直扮演着"二房东"的角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仅是靠政府补贴、场地租金、服务佣金勉强生存着,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特色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此外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政府对众创空间干预过多,限制了自身发展,针对是否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会在顶层设计上有着重大分歧。另外,如果众创空间不能给项目方创造价值,项目方可能会根据不同众创空间提出的优惠条件频繁"跳槽",所以说如何让这些创业项目长期留驻,以及提高入驻项目的质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要提高入驻考核门槛,那么就会加大空置率,一些众创空间将会损失利润源,如果不提高入驻门槛那么招来的创业项目就会良莠不齐,这样就回到了第一个问题上,风险加大,成为"二房东"将会不得已而为之。所以破除众创空间的共性,多想想能给创业者带来什么,把创业者的创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特性和品牌,培养核心优势,自然"花香蝶自来"。
根据各方的利益诉求点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呢?众创空间的发展之道又是什么呢?
创业者说:我们想获得更加便宜的租金、更加专业全面的培训、更多的行业资源、资金的快速到位、市场推广得到帮助,希望众创空间能解决这些问题。
众创空间说:我们希望政府资金补贴能够尽快到位,政府在招商入驻、资源引导和政策优惠上能够再扶持一些;在空间的运行上市场化多一点,政府管的少一点,不想把众创空间的角色定位在创客和政府的中间商上;想提高创客在众创空间的入驻率并且能长时间留驻下来。
政府说: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但要让我们看到你们的成绩,众创空间不能像僵尸企业那样,只有支出没有产出和回报,最好自己有造血功能。
其实问题总结下来解决方案无外乎以下几点:
1、清晰可行的运营模式,目前有近两万家的众创空间,同质化十分严重,如果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建立流量入口,注重垂直细分领域,形成区别共性的商业模式,否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2、复合优秀的管理团队,众创空间创始团队出身说明了空间资源的匹配程度和服务能力的专业方向,如果是电商出身,那么在电商项目运作中会有比较优势,同类资源可以共享也可以嫁接。
3、雄厚的资金实力,众创空间是一个重服务和重资本的行业,本身面临着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资金链断裂,所以增加盈利点和利润源,培育自身的内部造血功能至关重要,而不是依赖外部输血,必须形成循环、稳定的现金流。
4、良好的政府关系,众创空间需要政府的税收补贴和政策优惠扶持,在招商和资源对接上能够减轻很多阻力,有政府做靠山还是能省好多事的。
5、丰富的行业资源,创业者加入众创空间一方面因为他们能够提供资源,不管是资金上,还是市场上。一些做的比较成功的众创空间在市场和政府都会有优势,特别在产业链布局和生态系统搭建上能给创业者很多的帮助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创业者和众创空间的黏性,入驻率和留驻率自然就会提高。
6、品牌影响力,一家并不知名的众创空间会到处碰壁,与之相反的腾讯、3W、36Kr等成熟品牌却受资本和政府青睐,推广的时候也会容易一点,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选择平台对项目成长很重要。
分享到: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怀江路1号金融大厦7层东北首
电话:0577-88696377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307号